首页
期刊信息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首届青年编委会
第二届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审稿流程
常见问题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虚拟专辑
学术资讯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信息
期刊简介
编委会
首届青年编委会
第二届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审稿流程
常见问题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虚拟专辑
学术资讯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1
3
喜报(卓越2期)
2
3
科学家精神
3
3
科学家
数据驱动未来
1
3
喜报(卓越2期)
快捷入口
作者登录
编委审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核心期刊、CA、SA、JST、EI、CSCD
核心期刊、CA、SA、JST、EI、CSCD
核心期刊、CA、SA、JST、EI、CSCD
主编:黄伯云
ISSN:1672-7207
CN:43-1426/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校内
简介:《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6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以材料、冶金、选矿、化学化工、机电、信息、地质、采矿、土木等专业学科为主的科技期刊。
更多
轨道交通安全与环境专辑(正刊)征稿启事
“桥梁与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专辑征稿启事
"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感知、预警与延寿增韧"(专刊)征稿启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三届青年编委会成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低碳有色冶金•资源循环”专辑征稿启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拟对2024年度专辑高水平策划人、审稿人和作者予以表彰的决定
《中南大学学报(自科版)》第三届青年编委招募
关于2025年寒假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拟对专辑(专栏)优秀策划人、优秀审稿人和优秀作者予以表彰的决定
“粉末冶金前沿材料与技术”专辑征稿启事
查看更多
排行榜
更多
0
1
基于界面化学调控的尾矿固液分离药剂研究进展
539
0
2
密度泛函理论在矿物浮选领域中的应用
371
0
3
湿法回收废旧碱性锌锰电池的研究进展
251
0
4
湿法炼锌溶液矿化沉铁过程中镉、铊离子沉淀行为与机理
217
0
5
基于神经网络的6063铝型材挤压工艺多目标优化
211
0
6
硼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193
0
7
还原剂有机/无机组分在高磷鲕状赤铁矿直接还原焙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183
0
8
Co掺杂对高温固相制备(Fe, Ni, Co, Cu)Fe
2
O
4
磁性晶体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173
0
9
铁矿粉基本特性对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性能的影响机制
171
10
Li/Cu共掺杂制备长循环寿命镍铁锰基正极材料
151
查看更多
0
1
超声强化单宁锗中杂质铁去除研究
432
0
2
固体NaOH/Na
2
SiO
3
激发矿粉/粉煤灰-炉渣基注浆材料性能研究
199
0
3
梯形轨枕空吊对轨道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整治技术研究
191
0
4
基于状态转移算法和U-net的医学图像分割
155
0
5
基于RBFNN代理模型的高速机车横向动力学性能多目标优化
124
0
6
Fe@SiO
2
软磁复合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能
124
0
7
既有高速铁路提速条件下低频晃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99
0
8
铜冶炼烟尘金属分离及资源回收研究进展
93
0
9
SiC对水泥基材料传热效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88
10
横坡段桥梁双桩双柱式结构受力特征与解析模型
87
查看更多
0
1
基于尺度空间理论的Harris角点检测
294
0
2
基于STM32的嵌入式测控系统设计
233
0
3
二次Bézier曲线的扩展
145
0
4
智能控制及移动机器人研究进展
135
0
5
土体滑坡治理的合理设计与计算
115
0
6
铝/铜轧制复合板的界面结合机制
106
0
7
用于划分磁异常的新方法—插值切割法
102
0
8
基于MVC模式的Web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97
0
9
氨法处理氧化锌矿制取电锌
94
10
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过程铁的行为
91
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有色金属在线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期刊协会
中图分类号
最新文章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更多
Volume 56
期 5,
2025
2025年
56卷
第5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矿业工程 • 冶金工程 • 环境工程 • 化学与化学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铁矿粉基本特性对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性能的影响机制
AI导读
“
在铁矿粉湿式磨矿领域,专家分析了5种铁矿粉的基本特性,建立了特性与湿式磨矿—沉降—过滤性能的内在联系,为优化配矿和工艺强化提供理论指导。
”
杨聪聪, 侯德楠, 朱德庆, 郭正启, 胡博厚, 付豪
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5.05.001
摘要:以AM、AP、BS、BC、SM这5种铁矿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显微硬度、堆密度、最大分子水含量等基本理化特性,研究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行为和影响因素,建立铁矿粉基本特性与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铁矿粉的磨矿功指数与显微硬度呈线性正相关,硬度越高,可磨性越差;矿粉的沉降速度与其堆密度成正比,与自然堆积料层孔隙率成反比,堆密度越大、料层孔隙率越小的矿粉沉降速度越快。矿粉的过滤性能与其堆积料层孔隙率和最大分子水质量分数显著相关,矿粉的颗粒孔隙率越小,其最大分子水质量分数越低,过滤性能越好。本研究可为球团企业矿石采购、优化配矿,强化铁矿石湿式磨矿—沉降—过滤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铁矿石;湿磨;沉降;过滤
171
|
71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03257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3
基于成矿过程的锂云母选矿技术研究进展
AI导读
“
据最新研究,锂云母矿床形成受岩浆结晶分异和热液蚀变影响,专家提出微细粒锂云母回收新技术,为锂资源开发提供新思路。
”
汪荣瑞, 韩海生, 付君浩, 王志强, 李勇
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5.05.002
摘要:锂云母成矿过程特征决定了不同锂云母矿的组成成分和选矿分离技术存在差异。本文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总结了锂云母矿的成矿演变规律。根据实际矿物利用情况,将锂云母矿物细分为铁锂云母、锂云母和含有不同演化阶段的复杂锂云母矿石,并总结分析其选矿分离技术的差异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花岗质岩浆在持续结晶分异和热液蚀变等其他地球化学作用下,形成不同岩体的锂云母矿床;在演化后期,锂元素与其他元素发生类质同象替代,组成了铁锂云母、锂云母、锂白云母和其他含有稀有金属元素的锂云母系列。针对锂云母细泥分离难题,依据锂云母演化规律提出无磁性锂云母、锂白云母磁化形成有微弱磁性的含铁的锂云母并磁选分离的技术,为微细粒锂云母的回收利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锂云母;成矿演化;浮选;细泥;磁选
119
|
64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03272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3
植酸十二钠对萤石与方解石浮选的影响
AI导读
“
在矿物浮选分离领域,研究者系统考察了植酸十二钠与油酸钠添加顺序对萤石与方解石浮选行为的影响,揭示了选择性抑制的内在机理,为实现两种矿物的有效分离提供了新思路。
”
张艺扬, 周伟光, 孙伯柠, 何徐翰, 李维康, 彭耀丽
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5.05.003
摘要:萤石与方解石表面物化性质相似,导致它们浮选分离困难。本研究系统考察植酸十二钠(SP)与油酸钠(NaOl)添加顺序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基于Zeta电位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及聚焦光束反射测量(FBRM)等揭示SP选择性抑制2种矿物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SP对方解石的抑制效果强于萤石对方解石的抑制效果,相较于“SP+NaOl”,“NaOl+SP”加药模式更有助于实现2种矿物的选择性分离;SP在方解石表面的化学吸附强于萤石的吸附,且药剂添加顺序对其吸附行为产生差异化调控。在萤石体系中,预先添加NaOl可削弱SP的抑制作用;而方解石表面SP的强吸附特性基本不受加药顺序影响,并能有效阻碍NaOl的进一步吸附甚至造成已吸附NaOl的脱附。药剂作用顺序显著改变矿物颗粒的聚集状态;在“NaOl+SP”模式下,NaOl优先诱导萤石形成疏水聚团,而SP对颗粒的分散作用有限;在方解石体系中,SP则主导颗粒分散并抑制团聚行为。在NaOl浮选体系中,SP在2种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差异及其引起的矿物颗粒间聚集/分散状态差异有助于萤石与方解石的浮选分离。
关键词:植酸十二钠;萤石;方解石;油酸钠;浮选分离
77
|
53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03342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3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用Li
2
S的高效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AI导读
“
最新研究报道,通过碳热还原法合成高纯度硫化锂,无需提纯直接用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全固态电池循环性能显著提升。
”
杜岳勇, 朱骏昌, 何特特, 张宗良, 刘丝靓, 卢洋, 刘芳洋
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5.05.004
摘要:随着全固态电池的快速发展,硫化锂(Li
2
S)作为合成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关键材料受到广泛关注。Li
2
S的纯度会影响电解质和电池的性能,并且基于Li
6
PS
5
Cl(LPSC)电解质的性能对其合成工艺进行评价和研究是一种必要且高效的手段,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以硫酸锂和石墨为原料利用碳热还原法合成Li
2
S,Li
2
S无需提纯即可直接用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合成。对反应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探究烧结强度与Li
2
S产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杂质碳酸锂对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装配的全固态电池50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75.34%,平均库仑效率超过99.94%。本研究可为降低Li
2
S和LPSC电解质的生产成本、研究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性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硫化锂;固态电解质;碳热还原法;全固态电池
79
|
64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03257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03
查看更多
精选图片
虚拟专辑
更多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